威斯尼斯人wns888第638例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复旦上医大二学生用热血延续生命之光
时值期末考试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闫泽宇却躺在了华山医院血液科血细胞采集室的病房中。6月21日,经历5小时的采集,这位来自辽宁省的大二小伙为亟需帮助的患者捐献了217毫升造血干细胞,为他人带去了生的希望,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闫泽宇是上海自1996年来第638例配型成功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也是近五年来复旦上医第三例成功配型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捐献当天,来自上海市红十字会、徐汇区红十字会、复旦上医和华山医院的领导前往病房对他进行了表彰和慰问。
上大学之前,闫泽宇就阅读了很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报道,还未成年的他在心中暗暗许下了“如果有机会,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拯救生命”的愿望。“大一的时候,我作为红十字会的会员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活动,当时就被宣讲老师的真诚演讲感动得湿了眼眶。”当即,年仅18岁的闫泽宇便决定登记入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3月初,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闫泽宇打去了初配成功的电话,“我第一反应是惊讶于配型速度如此之快,接下来又觉得兴奋、激动和自豪。”后来,闫泽宇再次接到了高分辨检测电话,“我算了一下,正常从初配成功到采集大约是3个月的时间,可能正好撞上‘考试周’。”
闫泽宇平时学习态度严谨认真,无论是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的打磨,还是对于实践技能的精进,他都追求精益求精。如果捐献时间与考试冲突,那么意味着他可能无法按计划复习、取得最理想的成绩。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当前配型相合度的第一顺位,考试可以申请缓考,但患者的生命不容等待。“身系他人命运”的责任让闫泽宇积极配合骨髓库工作人员,在3个月之内完成了高分辨检测、体检、确认捐献等一系列流程。
经过和骨髓库工作人员的协商和争取,闫泽宇把捐献的日期调整到了只影响一门生理课考试的时间,“我在医院住院的这几天也还在不停看书,复习微生物和病理”。就是这样一边“把书翻烂”,一边“把爱翻新”,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兼顾着考试的压力,他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一步一步渡过自己的难关,也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在青涩的初中岁月中威斯尼斯人wns888,闫泽宇便目睹了外婆与疾病抗争的艰辛,这深深触动了他。“当时我的外婆突发脑血栓住院,看到卧病在床、言语不畅的她,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病魔的恐怖。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学医给她治病就好了。”
外婆出院后,闫泽宇和妈妈去医院领取报销返款,“那年东北的冬日特别冷,清晨,我和妈妈走进医院大厅,里面密密麻麻全是裹着厚实羽绒服排队候诊、取药的人,这些病痛让冬天看起来更冷、更长了。”
从那一刻开始,闫泽宇就下定决心要学医。“我想出一份力,尽量缓解那些患者的痛苦,减轻那些家庭的负担。”此后,闫泽宇在学习中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多的踏实和勤奋。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闫泽宇把录取率最高的前十个专业都填了临床医学,最后如愿来到上医,他感觉十分幸运:“我离‘为人民灭除病苦’近了一大步。”
除了学业上精益求精,闫泽宇还积极参加红十字会、校学生会和书院等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我的MBTI是ENFJ,性格外向,喜欢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与人交往,予人帮助。”
因为思维上的感性特点,闫泽宇也比较容易代入他人的情境、体会他人的感受。面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时候,他经常用救死扶伤的理想为自己加油鼓劲,“我不断寻找着自己精神世界的自洽,无论如何,生命是永远的答案。守护生命,永远是有价值的事情。”
躺在华山医院的血细胞采集室,闫泽宇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这间采集室里,28年前,我国第一例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这里完成。如今,闫泽宇的干细胞也将成为生命的“种子”,跨越时空,拯救生命。
“万分之一的概率,让我们成为了HLA配型全相合者。这别样的缘分让素昧平生的我们,命运紧紧相连,愿我们带着彼此对世界的热爱和依恋过好我们这一生,以求不负这万分之一的缘分;衷心希望我的干细胞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在您的身体中生根发芽;更衷心祝愿您能够战胜病魔,和家人一起回归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他对干细胞受者写下了这段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