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010-64803745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道斌:根深威斯尼斯人wns888叶茂 血脉相传

行业新闻 2024-07-10

  周道斌,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血液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要专业领域: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起源于大内科,百年来始终坚持以临床为根本,以解决疑难罕见疾病为特色,各亚专业组均衡发展,书写了璀璨的历史篇章。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大内科成立,但当时并未设立二级亚专科。直到1948年,张孝骞教授领导大内科成立了包含血液在内的五个专业组。

  1921—1941年期间,多位在协和工作的外籍专家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弗格纳教授(C. E. Forkner)是国际知名的血液病学家,曾在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从事血液学研究工作。1932年,弗格纳在协和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血液学实验室。返回美国后,他于1943年在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任职,1943—1945年担任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主席。

  瑞曼教授(H. A. Reimann)首先报道了斑疹伤寒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并指出即使其他临床症状消失,血小板减少仍可能持续,甚至造成紫癜。基弗(C. S. Keefer)教授加入协和内科后开展了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研究,建议使用完整的肝脏和铁剂以及综合治疗策略来纠正营养性贫血;他还报道了黑热病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现象。

  邓家栋教授是推动中国血液学全面发展的奠基人。1933年,邓家栋从协和八年制毕业后留院工作,此后跟随弗格纳教授在血液学实验室开展研究。1938年,邓家栋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进修,在诺贝尔奖获得者Minot教授的实验室开展溶血机制研究工作,1940年回国后主持协和血液学实验室和血液专业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停办,邓家栋前往天津天和医院工作。1948年,协和医院正式复院,张孝骞邀请邓家栋重返协和,重组内科血液专业组。复院后的血液专业组主要成员有:张安、李邦琦、杨崇礼、侯虞华、李蓉生、张之南等。

  邓家栋教授为中国现代血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57年,他创建了天津输血和血液病研究所(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任北京医院副院长。1978—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和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1980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邓家栋任首届主任委员。

  张安教授作为协和内科血液专业组第二任负责人,从1954年至1983年执掌学科29年。在张安教授的带领下,协和血液内科各亚专业快速发展并延续至今。

  张安、侯虞华、单渊东等在血液系统肿瘤的诊疗和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协和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报道了一系列特殊类型的白血病;1954年报道了国内首例多发性骨髓瘤;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白血病联合化疗。

  在红细胞疾病领域,张之南、李蓉生、武永吉、刘尔坤等积极研发新检测方式。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Coombs试验;60年代开展51铬标记法测红细胞寿命;率先在国内建立营养性贫血的检测方法。

  协和是国内最早学习开展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之一。20世纪60年代侯虞华教授首批赴国外学习骨髓移植技术,此后张伯龙教授、沈悌教授又先后赴国外学习,骨髓移植技术在国内得以进一步发展。沈悌教授1995年从日本学习归国后,积极开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在他的带领下,协和在干细胞移植领域驶入快车道。

  左:1996年7月2日,首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右:1998年6月16日,首例异基因移植病例

  在出凝血疾病领域,张安、潘家绮等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当时全国难以诊断的病例都会到协和来进一步验证和确诊。赵永强教授作为出凝血疾病、血友病领域知名专家,建立了血友病专科门诊。

  在骨髓形态学领域,协和在国内最早开展骨髓和血细胞形态学研究,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李德高、郑天林、葛昌文等都是国内知名的骨髓形态学专家。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协和血液内科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贫血和出凝血异常、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血液系统常见病诊治方面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浆细胞疾病、淋巴瘤、出血性疾病等疑难罕见血液系统疾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协和血液内科对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PNH)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51年,Blood杂志发表了刘士豪撰写的2例PNH病例报道,这是国内PNH患者的首次国际报道。1952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协和的3例PNH病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数十年来,协和血液内科建立了多项检测方法,建立了国内最大的PNH队列。2020年,国内首例PNH患者同情用药在协和落地。

  血液内科积极发挥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协和传统,构建血液系统肿瘤的综合诊疗体系。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风湿免疫病和罕见血液病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POEMS综合征队列并构建了完善的POEMS综合征治疗体系。

  左:1999年9月,首例自体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2002年6月,首例自体移植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右:自体外细胞移植治疗POEMS综合征病例

  1926届协和毕业生杨济时曾任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湘雅医学院内科主任、贵阳医学院内科主任、大连医学院内科主任。邓家栋创建了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和附属医院。在总医院成立之初,张安教授兼任血液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成立时,协和都派骨干前往参与创建科室。

  新中国成立后,血液内科率先面向全国举办了血细胞形态学学习班,此后每年为各地培养形态学专业人员和临床血液病学医生,学员遍布全国。同时多次面向全国举办贫血学习班和止凝血疾病、血友病诊治、理疗和护理培训班。

  科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1985年,血液内科邀请美国血液学权威专家Wintrobe教授来访,2013年邀请Leukemia杂志主编Robert Gale教授来院交流。在美国血液学年会等众多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发言交流,推广协和诊治方案。

  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上图是我们在2019年查房时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威斯尼斯人wns888。照片中,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赵永强教授、单渊东教授、周道斌教授等历任科主任聚精会神地讨论病人病情,这就是百年不变的协和血液内科的日常。

  协和血液内科主编和参编专著50余部。张之南教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尚未发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年代就主编了《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这是当时我国血液科医生诊断及疗效判定的“红宝书”;协和是血液学权威著作《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主编单位之一;《协和血液病学》被众多血液科医生奉为经典教材和参考书。协和《血液内科诊疗常规》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内容简洁实用,及时更新临床进展,是医生和医学生的随身工具书,被多家医院作为诊疗指南使用。一代代血液内科人严谨治学,积极传承科室文化,张之南教授所著《治学与从业》是年轻大夫必读之物。

  协和血液内科1990年被国家教委(今教育部)认定为血液学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原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历史上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进步奖等。今天的协和血液内科亚专业均衡发展,人才储备充足,综合实力突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协和血液内科将继续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再创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