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卓越团队威斯尼斯人wns888 攀登医学高峰
诺奖之星是由诺贝尔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科学交流协会发起,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诺贝尔奖得主国际医学交流基金支持的科学盛典,评选基于不囿旧制,不循成例的出发点,采取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推选方式,经由国内外专家、国内院士、诺奖得主三轮公正、通明、严谨考量,选拔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向其提供代表全球顶尖科研成就的数个诺奖得主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机会。以期在医疗科研领域唤起前辈奖掖后学,后生博采互鉴,薪火相传,众志创新的新鲜学术气息。
2015年5月8日,首届“诺奖之星”颁奖盛典成功召开,5位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20位中美院士、30多位知名医院院长参加颁奖典礼。评选活动通过专家媒体推荐自荐,经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和权威专家历时半年的公正严谨考量,共有130位科学家入围,再经过20位院士两轮的遴选,最终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骨干专家中评选出了8位首届“诺奖之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海忠博士获得转化医学诺奖之星。
冯海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肿瘤转移和干细胞研究室主任。1975年1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2002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6年11月—2011年9月先后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后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2012年7月被聘为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助理教授。自2013年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2013年美中抗癌学会学者奖,为国际癌症—神经学会会员和美国癌症学会会员。2014年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与侵袭、肿瘤干细胞及干细胞重编程等领域取得较高的成就,相关研究在国际知名的生物与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国家自然基金、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支持。
因其在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取得杰出的成绩,和对本领域的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冯海忠获得《科学中国人》2016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年度人物提名。在国际著名的生物与医学杂志上发表18篇研究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30,其研究工作得到国际顶尖期刊的评论,论文SCI它引超过500次。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项,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入选了2014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2016年上海教委高峰高原人才项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作为一名医学研究人员,“兴趣”是冯海忠常常对别人说的一个词。
因为有了兴趣,他选择了医科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有了兴趣,他放弃了从事数十年的植物学研究继而转身于医学研究;因为有了兴趣,他在神经胶质研究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自年少时起,冯海忠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兴趣使然加上广泛阅读,使他的知识底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愈发深厚。渊博的知识激发他对医学研究的热爱,从幼时起,从事医学研究便成为了他的终身理想。
冯海忠先后就读于山西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赴美留学深造。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无论某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最初属于是东方科学或西方科学,科研成果都可以由全人类无国界的分享,全人类科学界都可以无国界地学习效仿。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因此,“学成归来,投身于国家医学研究事业。”就成为冯海忠萦绕不去的心灵回音。
2013年,冯海忠选择了举家回国。六年多的海外研究生涯,让他在美国成为业界小有名气的青年肿瘤学家。但是他最终放弃了放弃了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转身投入国内蓬勃开展的转化医学研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征程。
“对于占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我们不该也不能永远在人类医学研究的竞赛中落在后面。”冯海忠说。
想尽办法鼓舞士气、咬牙带着队伍坚持再坚持,成了冯海忠的日常功课,在美国艰苦做研究的故事,一遍一遍讲述给自己的团队同事、学生,支撑整支队伍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冯海忠研究员做出显著的成就。2013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由于他兢兢业业、成绩突出,多次考核优秀。此外冯海忠研究员曾相继获得美中抗癌协会学者奖、美国神经-肿瘤及神经外科年会一等奖、匹兹堡大学病理系年会一等奖、中科院地奥一等奖等。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被评为首届转化医学诺奖之星,2016年被评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医药学领域提名奖,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双百人”,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计划委员会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
这些年来冯海忠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上海市和医学院等多项基金课题。同时先后参与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重点基金、上海卫计委课题验、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扬帆人才项目、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市科学艺术教育科研培训项目等活动几十余次。他注重掌握国内外肿瘤研究动态,专注于在肿瘤领域内的积极进取,先后成为国际科学期刊《J Solid Tumors》和《SCIREA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编委,《Oncogene》、《Journal of Neuro-Oncology》、《PloS One》、《Cancer Research Journal》、《Journal of Chinese Cancer》、《Frontiers in Enthopharmacology 》等杂志评审专家。
在医学研究的天地里,冯海忠研究员已经奋斗数十年。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风华正茂,历经风雨而志向不改,始终保持在医学科研工作中开阔的思维,坚持屹立于在医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为了这份事业,他一直在医学研究的高峰上勇敢攀岩,专注于肿瘤疾病的探索和钻研,致力于研究的临床转化。
在外界看来,冯海忠是一位低调的青年科学家;在研究领域,他是得到同行专家和学者肯定的优秀研究者,努力实现在肿瘤领域研究的突破;在学生眼中,他是“良师益友”型的导师。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位探索者和先行者威斯尼斯人wns888,是一生很大的荣誉。冯海忠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在不断刷新历史。
2017年11月8日,上海仁济医院官方新闻专门报道了冯海忠课题组最新发表成果。他们希望在这里可以向医学同行们发布医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信息,以便能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进步有所启迪。
在上海的实验室,冯海忠和他的团队向外界证明:目前对于脑瘤,特别是恶性的胶质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科学家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技术,深入研究胶质瘤发病机理,发现新的胶质瘤治疗靶标和方法,并且进一步实现临床转化。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或许就可以将胶质瘤的发病原因搞清楚,有针对性治疗这个疾病,实现延长人类生命的“奇迹”。
冯海忠课题组与儿童医学中心李彦欣实验室合作,对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节癌基因转录诱导神经胶质瘤增殖与肿瘤干细胞干性维持的研究,取得创新性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于胶质瘤,特别是高级别的胶质母细胞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深入研究胶质瘤发病机理,为发现新的胶质瘤治疗靶标和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这一研究阐明了组蛋白乙酰化参与胶质瘤发生发展调控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新机制。同时,揭示对于伴有EGFR高扩增高突变的患者,TRIM24不仅是一潜在的临床诊断靶标,而且是一有益的肿瘤治疗靶点。
冯海忠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仁济-MED-X医工交叉平台博士生吕德官和儿童医学中心转化医学研究所李彦欣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仁济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双百人”计划、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上海市自然基金、NIH等项目资助。此外,该研究还得到美国西北大学程世源教授实验室及仁济医院干细胞中心主任高维强的大力支持。
以往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修饰如组蛋白乙酰化,在发育和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冯海忠研究团队该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发现,阐明了组蛋白乙酰化参与胶质瘤发生发展调控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新机制。同时,揭示对于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扩增高突变的患者,三基序家族蛋白TRIM24不仅是一潜在的临床诊断靶标,而且是一有益的肿瘤治疗靶点。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年11月在线发表在世界医学权威杂志Nauter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就在2017年11月同一月,冯海忠团队再次实现突破。他们发现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机制,它是由一个被称为“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分子KAT6A所启动,这为治疗神经胶质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成果刊登于世界肿瘤权威杂志《Cancer Research》上。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神经内科系终身教授程世源表示,冯海忠等人的研究结果推动表观遗传学在神经胶质瘤中研究,“是人们试图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神经胶质瘤的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转化医学研究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在这些突破的基础上,相关药物研究实验正在进行。冯海忠说,这些发现的主要意义在于为采用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试图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而开发相关药物,能够让临床胶质瘤患者受益。这些重要成果已经申请或授权3项国家专利。
“看得更远一点,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由于新研究的分子机制作用重要,研究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前景,那么临床上一些胶质瘤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状况也很可能得到解决。”冯海忠说,“不仅如此,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或许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是什么让这支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冯海忠说,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是有浓厚的兴趣和沉重的责任,是对医学领域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
在冯海忠研究员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张标有“国际学术会议”的照片。办公桌的左侧摆满了各种纸质版的文献。在遇到医学研究难题的时候,他会一再翻阅这些资料,勉励自己和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医学研究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也要关注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以开放的态度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团队’。”冯海忠说。
从2013年担任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以来,冯海忠就开始了自己团队建设计划。他培养了青年研究员2名、博士后2名,研究生6名。同时,与国内国际多个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博士生吕德官就是其中一员。来到这个团队以后,他刻苦钻研,与冯海忠研究员一起投身肿瘤学领域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今年11月份,吕德官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先后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ancer Research》上,并且用这些研究成果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他还先后获得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大家愿意追随冯老师,因为他可以给学生们科研的方向和思维,也因为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0点下班,样样事情身先士卒;因为他时刻愿意与大伙讨论实验结果,也因为他会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对于未来,冯海忠满怀信心,他将带领团队成员,继往开来,锐意创新,通过精诚协作,开创更为光辉的成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海无涯,开拓无止境,创新科研,永远在路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