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尼斯人wns888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做强生物医药“创新引擎”
上海是国家医学高地,医疗资源丰沛、三级医院林立、科研院所数量充足。医学科技创新是上海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重点聚焦领域,也是上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激活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加快推动上海医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源头创新,协同多部门探索、完善本市医学科技创新工作模式,指导医疗机构优化临床研究管理、不断提升工作能级。全市通过规范管理、培育人才、助力转化等多措并举,推进医学创新成果临床转化,最终推动和促进开创性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三级医院新增授权专利3791项,其中发明专利1020项,实用新型专利2637项。全市40家三级医院实现成果转化,专利转化296项,涉及合同金额共计10.3亿元。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3年全市规模超9300亿元,丰硕成果与上海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密不可分。迄今,全市已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国家医学中心6家,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于2022年在中山医院挂牌;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型病房建设全覆盖。
历经多年积累与沉淀,医学科技创新的“上海地图”已现雏形。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以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创新研究平台为示范,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威斯尼斯人wns888、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核心,以市级医院研究型病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研究体系,稳步开展有转化前景的高质量医学研究,推动和促进本市开创性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打造有利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规范管理是首要一步。据了解,上海已出台《关于加强本市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学队列建设和研究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审查效率的若干措施》《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这其中,《关于加强本市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于今年7月22日由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意见将“落脚点”放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临床研究规范建设、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创新药械上市后应用等10方面,提出28条举措,目的是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作为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主力军和基石作用,充分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积极性,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支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科委等10个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学队列建设和研究的实施方案》,于今年6月25日正式印发。基于患病人群和自然人群关键信息的队列建设是高水平临床研究的重要支撑,《实施方案》着眼于医学队列建设、医学队列研究组织管理、医学队列资源开放共享,主要通过优化重大疾病队列,布局自然人群队列,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队列建设标准和研究规范,推动队列资源率先向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共享,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助力医学创新研究和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伦理审查是临床研究(试验)的重要环节,多中心伦理审查效率是影响临床研究(试验)启动阶段速度、推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药品监管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审查效率的若干措施》,于今年7月22日正式印发。措施围绕优化伦理审查关键流程、加强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完善伦理审查治理体系、健全伦理审查组织保障四方面,提出10条举措,旨在加速临床研究(试验)启动,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加快成果产出。
体系的建设和措施的推出,为上海加速医学科技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土壤,医学科技转化成果由此蓬勃而出。
医学科技临床转化,最终改变人类生活,带来健康福祉。而今上海的医学科技临床转化成果已在国内外崭露头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构建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便是其中典型。甲胎蛋白升高是早期肝癌的重要指标,但仍有40%的肝癌患者这一指标显示阴性。中山医院团队构建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其灵敏度相比甲胎蛋白提高30%,对于极早期肝癌(直径2厘米)的诊断率可达到88%,相比磁共振诊断可提前18个月出现阳性。而今这项成果已转化为国际首个肝癌miRNA检测试剂盒,在上海、浙江等地纳入医保,全国数十万人次应用,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除此之外,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发的可降解支架和心脏瓣膜系统开启了我国心脏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让“中国心”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针对先天性耳聋开发的国产听觉脑干植入装置以专利许可的方式进行了转化,突破了国外垄断,年经济产值可超亿元。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与国际著名卒中研究机构“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对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压管理提供标准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柳叶刀》主刊,对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让更多转化成果“破土而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根基。上海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建设,以人才项目选拔培育优秀人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卫生平台实施细则》,为创新人才设置终评绿色通道并优先支持。同时加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结业考核方案修订工作,持续夯实卫生人才队伍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
科学布局,有的放矢攻关,哪些领域可以重点栽培、持续孵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对此谋划布局:开展重中之重研究中心A类和B类项目建设,巩固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地位;开展重要薄弱学科建设,拉升底部;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鼓励医学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公共卫生学科人才项目建设,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学科人才队伍。
此外,全市加大专病队列重点优势项目投入力度,对2024年度临床研究专项安排做出重大调整,通过加大对重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40个面上重点项目,进一步发挥好队列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临床研究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临床研究专项面上项目重点资助方向,则以临床与疾病预防控制的热点和重大问题临床研究为主,且须将临床队列建设列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鼓励多单位和专病专科医联体协同,优先支持依托已建在建的专病队列库开展的研究项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一系列规划举措,旨在通过3至5年的持续滚动建设,最终能形成30个左右稳定发展和有引领作用的优势项目,带动临床研究和队列库规范建设,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转化创新成果,为上海医学科技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走通临床转化“最后一公里”,产医融合怎样摸索出最高效的模式?如何完善“从床旁—实验室—床旁”的闭环?这是摆在医学创新面前的挑战题。推进临床成果快速转化形成产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陆续开展协同创新集群、智慧医疗和新兴交叉领域研究等产学研医融合项目,鼓励企业早期参与医学研究,共同开展符合临床需求的科学研究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研发。
就在三年前,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药品监管局共同举办首届“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旨在进一步发现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促进医学创新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高地持续赋能,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五部门联手、连续三年举办“春昇杯”,贯穿从创新发现(发明)到、转化上市全流程的各环节。赛事采用“路演”模式,让人才直接对接资本,市场直接选择人才,大大缩短了从资源到资本,从技术到市场的路径。相关基金、生物医药企业的全程参与,融汇体制内外资源,共同助力医药卫生人才成长发展。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围绕“春昇杯”还适配系列线下创新沙龙活动,结合医学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合趋势,聚焦如何更好激发产业对创新的“反哺”效应等多个相关议题,进行对话沟通,交流看法,从中传递出赛事促进多赢共享的新理念共识。前两届共决出24个项目分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并在每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周举办颁奖仪式,2024年决赛结果也将于不日出炉。
多项参赛项目通过这一平台得到成功转化。例如,瑞金医院武文漫团队研发的用于血栓性疾病治疗的重组抗凝活性单克隆抗体项目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亿元的转化协议;肿瘤医院宋少莉团队的一种PSMA结合剂研究成果与上海佛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2000万元的转化协议;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蔡小攀团队研发的上颈椎人工椎体以及上颈椎植入器项目与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万元的转化协议;第九人民医院干耀恺团队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复合系统的研发与促进骨修复的临床应用项目与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转化协议等。
上海作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多年来勇担改革重任,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探索“试验田”走通产业之路。
现如今,上海已明确政府投入引导作用,优化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建立财政资金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聚焦重点建设领域,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同时着力探索构建队列数据产权框架、医学科技资产管理新机制,完善作价入股等市场化运行模式,突破成果转化瓶颈,形成紧密合作生态,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更多“上海力量”。